【新闻速递】近日,嫦娥三号着陆器成功实现月面第25次唤醒,标志着它已成功进入第26个月昼工作期。此刻,嫦娥三号着陆器已在月球表面顺利工作两年,其强大的生命力与稳定性令人赞叹。
月初,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嫦娥三号探测器着陆点周边区域的命名。这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地点被命名为“广寒宫”,而附近的三个撞击坑分别被命名为“紫微”、“天市”和“太微”,使得月球表面的这片区域更具特色和文化气息。
回溯嫦娥三号的辉煌历程,这款探测器于2013年12月2日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仅仅十二天后,它成功降落在月球表面,展示出了中国航天科技的卓越实力。成功着陆后,嫦娥三号完成了众多创纪录的在轨任务,包括月面初始化、两器释放分离、两器互拍等。除此之外,它还经历了月面极端恶劣的温度环境和多次月全食的考验,展现出了顽强的生存能力。
为了获取更多的在轨试验数据,嫦娥三号在2015年1月进行了九项拓展试验,测试了设备在超常规工作状态下的性能。这些试验进一步验证了设备在月面长期生存后的工作能力和极限环境适应性。在过去的两年中,嫦娥三号不断传来宝贵的数据,特别是关于月尘对太阳翼发电的影响等方面的分析,这些数据为后续月球探测任务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如今,嫦娥三号已在月球表面成功完成两周年工作,其坚定的信念和毅力令人敬佩。这一壮举不仅彰显了中国航天科技的实力,也为人类对月球的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嫦娥三号的持续工作和所获得的数据,将为未来的月球探测任务提供宝贵的参考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