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保机的嫡长子,在年满十八的韶华之年,被立为太子。命运却在他尚未准备好的时候,让阿保机突然因病离世。皇位,对于任何一个家族来说都是诱人的,但对于这位年轻的太子耶律倍来说,他面临的是一个选择继承还是谦让?他最终选择了谦让,将皇位让给了他的弟弟。为何如此轻易的放弃唾手可得的皇位呢?这背后的原因,与其说是耶律倍的个人抉择,不如说是他们这个民族的深层次的文化与价值观所决定的。
耶律阿保机,辽国的创始人,他的出身背景是契丹族。契丹族是一个在马背上诞生的民族,他们崇尚勇猛与武艺。阿保机本人对儒家学说并不感兴趣,而是偏爱那些英勇善战、身手不凡的武将,特别是他那个勇猛无比、善于征战的二儿子耶律德。耶律德身上的勇猛与战斗力,使他更像阿保机的翻版。这样的情感倾向,为后来耶律德继承皇位埋下了伏笔。
除了阿保机的个人喜好之外,当时的局势也起到了关键作用。耶律德掌握着兵权,身为辽国的兵马大元帅,他在军中的威望极高。即便耶律倍坐上了皇位,但在兵权方面,他无法与耶律德抗衡。而且,耶律德长年跟随阿保机征战四方,与文武百官的关系融洽。当辽太祖突然离世时,众多大臣其实更倾向于听从耶律德的。即使耶律倍愿意坚守皇位,面对强大的耶律德和众多忠诚于他的大臣,他是否能守住皇位也是一个未知数。在这样的背景下,耶律倍可能觉得让位是一个较为明智的选择。最终,他成为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