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寒冬的序曲,标志着数九寒天的来临。每当冬至来临,人们便开始了漫长的数九计算,期待着寒冷的冬天早日过去。古人通过观察自然和积累生活经验,得出了“数九寒天”的规律。冬至这天,北半球接收的辐射量虽然比南半球少了约五十个百分点,但地球表面的大气和水分储存了大量的热量,因此冬至并不意味着即刻进入最冷的时期。
冬至之后,虽然太阳高度角逐渐升高,但每天散失的热量仍然大于接收的热量,呈现“入不敷出”的状态。特别是在“三九”这段时间,积热最少,温度最低,天气愈发寒冷。此时若有冷空气南下影响,天气将更加严寒。等待过了这个寒冷的时期,天气会逐渐变暖,春天的脚步便悄然而至。
冬至数九是中国民间计算寒暖的方法之一。古语有云“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数九”。数九是从冬至逢壬日开始的,每九天为一个“九”,以此类推。其中,“三九”是最冷的时段,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期。当数到九个“九天”(九九八十一天),春天便悄然而至,万物复苏,春意盎然,是开始春耕的时候了。
数九方法在我国民间代代相传,源远流长。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记载数九的方法。梁代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写道:“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由于我国的幅员辽阔,各地的气候差异较大,因此与冬至逢壬日“九九八十一天,九尽桃花开、春深日暖”相对应的只有我国少数部分地区,并非全国各地都是这样的。
在历史的长河中,各地的人们根据各自不同的气候条件、景象特征、农事物候和风俗习惯,创作出了各种版本的数九歌。这些歌谣和顺口溜在南北各地都有流传,歌词版本内容略有不同。它们反映了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观察和理解,也展现了各地的风俗和文化特色。冬至来临之际,让我们一起吟诵这些数九歌,感受冬天的寒冷和春天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