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古代退休制度:属羊的今年八十几周岁?
谈及退休,这是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话题,而在古代,退休制度同样存在,只是它与普通百姓关系不大,更多的是针对士大夫及以上阶层。古代的退休,被称为“致仕”。
在周代,便有了致仕的雏形,而到了汉、唐、宋、元、明、清等朝代,致仕制度逐渐完善。大夫七十岁就要退休。也有特殊情况下可以提前退休,如因身体原因无法胜任工作,或者个人自愿提前归隐。同样,一些受到君主特别器重的重臣,即使年过七十,也可能会因为种种原因而继续留任。
说到致仕的年龄,为什么定为七十岁?其实,《白虎通义》给了我们答案:男子到七十岁,身体衰老,耳目不再聪明,行动也不便,应该告老退休。尽管如此,仍有一些重臣因为君主的器重,得以年逾七十仍留任。如唐朝的裴度,多次请求退休不被允许,七十六岁仍在职;北宋的文彦博,直到八十几岁才退休;而大家熟悉的“刘罗锅”刘墉,更是在年逾八十时仍参与朝政。他们的致仕与否,更多地取决于君主的决策。
除了退休年龄,退休后的待遇也是历朝历代非常重视的问题。为了保证退休者的生活,朝廷在经济上给予了一定的照顾。比如汉朝会给退休官员俸禄的三分之一,唐、宋、元则实行半禄制。而在清朝,更是按照官员的品级给予相应的俸禄。除了常规的“退休金”,致仕的官员在官职上也会得到进阶的机会。而对于那些权臣、功臣,更是会得到特殊的照顾,比如全禄、各种赏赐,甚至保留参听朝政的资格,还能恩荫子孙。
那么,“属羊的今年八十几周岁?”这个问题其实与每个人的生肖无关,重要的是我们知道在古代,退休制度是为士大夫及以上阶层设立的,而普通人并无此待遇。对于现代人来说,我们更应该珍惜自己的权益,了解相关的退休政策。我们也要知道,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退休后的生活都应该得到重视和保障。
古代的退休制度虽然与我们现在有所不同,但其中的一些理念和做法仍然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的长河,解密古代的退休制度,更好地了解我们的历史和文化。